• 首页
  • 成人高考
  • 自学考试
  • 网络教育
  • 开放大学
  • 学历攻略
  • 学历问答
  • 学梯 > 自学考试 > 备考攻略 > 正文

    马概自学考试知识点梳理及重要考点总结

    王世忠 2022-09-29 11:32:00

    马概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属于自考公共基础课,是考生必考课程,下面学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马概自学考试知识点梳理及重要考点总结,供参考。

    马概自学考试知识点梳理及重要考点总结

    马概自考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世界观的概念解释: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做出了明确表述。

    3、物质观: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 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 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哲学物质观的演进:古代,以朴素唯物主义为代表;近代,以形而上学为代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恩格斯的,列宁的。

    5、物质的存在形态:运动和时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

    6、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基础:为什么。

    要点: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和社会的前提,又是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是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的钥匙。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领域,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7、意识及其本质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来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

    意识的意义: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世界上是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人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8、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辩证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实践途径,物质条件和手段。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历史趋向的客观必然性,主体选择的能动性。客观规律的制约,具体发展阶段的各种可能趋势,主体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实践检验。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体现趋势和选择的辩证统一。生产力发展,国情趋势,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相关的主体选择。

    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物质是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基础。

    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等方面解释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统一作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本质,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物质性活动,物质生产方式。

    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它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0、唯物辩证法的概念解释。定义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M Z D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1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解释。定义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2、变化发展:

    发展观:第一,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二,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发展形式是时间的持续和空间的广延交替,发展内容是事物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更替。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过程。

    13、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现实性和可能性。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14、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辩证法的根本性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动力。解释了发展的动力。它是一个中心线索,是认识和理解辩证法规律的范畴的统领,它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15、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它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它使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得到发展 ;第三,它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体现另一种矛盾体过度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促成矛盾统一体破裂和心得,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

    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一)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其二,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17、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及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科学的否定观在唯物辩证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反对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把否定看成是全盘抛弃,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

    18、辩证思维与现代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现代思维方法:方法群。控制,信息,系统,模型化,理想化。当代大数据,数学分析和模型,智能化,等等。

    辩证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关系。辩证思维基本原则和精神。辩证方法和创新方法。

    学习辩证法,增强思维能力。 什么是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的本质、特征与基本结构。

    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结构:主体,客体,中介。

    2、实践主客体关系: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实践,认识,价值关系。

    第一 实践主客体关系与认识的主客体关系本质是一致的。

    第二 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三 主体认识客体,也是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改造客体,最终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形成价值关系。

    3、分析实践基本结构的运动变化: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第一,主体客体化。人作用于客体,根据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形成新的客观对象物。第二,客体主体化。客观对象存在形式转化为生命结构要素或本质力量因素,客体成为主体一部分,并失去客体性。第三,双向运动是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方面,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在互动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

    4、实践的形式和类型。

    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虚拟实践

    5、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求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6、认识本质和认识路线。判断唯物唯心主义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立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知识是后天接触中学习的。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人脑认识世界之前,有先于物质的先验性存在。认识是主观自生的,生而知之的主观唯心。上帝启示或客观精神世产物。

    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感性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主要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谈认识,不了解实践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不知道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不理解过程性。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继承了唯物反映论,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坚持以科学的实践为特殊的实践观。实践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根本区别。

    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认识的特征:第一,认识的客观的反映性。第二,能动的创造性。

    9、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观念转化为现实存在的必然途径。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获得检验证实。认识及相关理论的纠正错误和完善发展。

    10、认识的基本过程:

    第一,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客观到主观。第二,再从认识到实践。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过程。第三,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规律。

    从认识到实践的中介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最后是对人民进行组织和宣传,人民掌握并转化为物质力量。

    1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统一。第一,二者对立。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的绝对对立和原则界限。第二,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真理的具体性和范围等限制性,超出范围和失去条件下,真理成为谬误。真理是全面的,切断联系片面地看,也会把真理引向谬误。第三,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向直理转化。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修正,符合达成转化。第四,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两种尺度: 真理和价值。

    12、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逻辑证明的定义。运用正确的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正确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起重要的补充作用。

    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式,是正确思维和表达的条件,也是建立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但是,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逻辑证明不能替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13、价值的概念解释及其基本特性分析。

    概念解释。价值是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具有的积极意义。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都是片面的。价值体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价值离不开主体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特性,即客体的性质,结构和属性。

    构成价值的要素有:主体需要和利益,客体的属性和性能。

    价值的基本特性包括: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14、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原则和方法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通俗地说,价值观就是对应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基本观点,是区分好坏,对错,善恶,美丑的总观念。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核心价值观: 民族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行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方面有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15、中国G C D的思想路线。

    中国G C D的思想路线基本内涵: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G C D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核心是 实事求是。

    16、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实践创新动力源泉,理论创新行动指南,实现良性互动。

    自考生60分如何备考

    多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份好的笔记既能很清楚的说明知识点,在复习的时候也会很简单,很有条理性,但是又包含所有重要知识点。

    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大学课堂上,老师讲的进度非常快,一节课可能讲十几页到二十页。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做好随堂笔记。这些笔记内容很重要,很可能就是期末考试的考点。

    掌握好的学习技巧:考生在做真题测试时可以根据题型集中训练,并找出每个不同题型的出题方法,比如:单选、多选、名词必须要死记硬背;简单只需要记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在用自己的语言把关键词组织起来即可;论述题只需要考生在答题时思路清晰并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章

    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