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成人高考
  • 自学考试
  • 网络教育
  • 开放大学
  • 学历攻略
  • 学历问答
  • 学梯 > 备考攻略 > 历年真题 > 正文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简答论述题

    王世忠 2022-02-08 16:51:17

    1.中国整体思维的发展阶段?

    答:(1)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整体的宇宙观念。而《沿书。洪范》则对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2)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为核心,将道貌岸然,法,墨,兵,名诸家加以改造,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此后,《淮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进一步论证人与天的统一。汉代在理论上完成了阴阳与五行的统一使

    之在体系上融合为一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3)互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杨,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一地一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邵雍的旬数哲学和来自陈抟的先天图,对《易经》,《易传》中的体系原理做了重大发展。(4)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存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2、简述古代类比思维的三个内容和特征?

    答:(1)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2)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中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道德,志行。(3)《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3、简述先秦时期对辨证思索方法的归纳?

    答:(1)《老子》,归纳人的方法是“观复”,“复”是指对立物的往复变化。老子的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2)《庄子》归纳的方法是反衍,其中的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3)《易》归纳的方法是通变,变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常态,认识这种转化。交替。《易》称为通变,“变通”,观其会通。

    5、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答: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他认为天与人各在各 的作用。三是“天人之分”天人之分“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敬子在仓皇《天论》篇幅中提出来的。并无天人相分之意。

    6、简述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这是“说知行全一”实即《中庸》的诚明合一。(2)中国古人的知 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设体系,而强调气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是 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7、汉语的特点?

    答:(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说,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 化表示语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 声去声四个声调,(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说,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8、古代法制的特点:

    (1)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同形式的法规与律典相结合,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

    (2)历代改革家都重视以法律手段推动和保护改革。

    (3)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制渗透了儒家思 想,具有强烈的封建伦理色彩。

    (4)重刑轻民,民事、经济法律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中国古代立法的主要内容是刑 法,而民事、经济方面的法律往往被轻视。

    (5)君主在立法和司法中具有决定作用,行政干预司法。

    2.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炼丹术。道教徒的炼丹术是一种科学实验,推进了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研究。炼 丹道士还发明了火药。

    (2)道家与医药和养生。许多道家徒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道教的养生术有服食辟谷、导引行气等。

    (3)道教与文学艺术。

    ①道教的神仙思想,在文学上影响十分深远;

    ②道教还促进文学上形成了一些专门的体裁,如 "步虚词"、"青词"之类;

    ③在戏剧和小说方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甚多;

    ④道教的绘画、音乐,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

    (4)《道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丛书,在学术上有重要的价值。

    9、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儒家学者对“义”进 行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就是物质利益,“义”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孔、孟、荀、董等都主此,体现了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

    当然,儒家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10、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1)正面影响: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负面影响: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当然,儒家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相关文章

    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