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成人高考
  • 自学考试
  • 网络教育
  • 开放大学
  • 学历攻略
  • 学历问答
  • 学梯 > 自学考试 > 备考攻略 > 正文

    2024年古代文学自考知识点归纳 重要考点汇总

    姚东雪 2023-12-28 09:40:18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是比较容易考的内容,也是易得分的考试科目之一,下面学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自考古代文学重点知识总结,供参考。

    2024年古代文学自考知识点归纳 重要考点汇总

    自考古代文学知识点有哪些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源头,而且对我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经》辑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随着儒家学说成为正统,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宫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的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可合乐而歌,因此,《诗经》也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

    按音乐性质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邺、、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十五国风,共160篇。“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雅》31篇,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74篇,多为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种,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鲁颂》4篇,是春秋前期鲁国的作品;《商颂》5篇,有人说是商代作品,多数人认为是春秋前期宋国人写的宗庙乐章。“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贵族上层人物。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赋‘诗’言志”。儒、墨等学派把它作为授徒讲习的教科书。到了汉初,出现了齐、鲁、韩、毛四家诗。根据书写文字的不同,四家又有今古文的区别。今文即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即六国时期的大篆。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属“古文诗”,民间私相传授,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

    (二)老子与《老子》

    1.老子

    老子,春秋时陈国人(因春秋末年陈国为楚国所吞并,所以有的书籍记载为楚国人),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比孔子年长约20岁。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曾在周朝王室担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有机会博览天下典籍,因而形成了高深的学问。后来老子因见到周室衰微,而辞官归隐,途经函谷关,受到关令尹喜的挽留和劝说,于是著述五千字,即后世传为道家经典的《道德经》。出关之后,就再没有人知道老子的下落了。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后世亦被奉为道教始祖,并且将其仙化为“太上老君”。

    2.《老子》

    《老子》是先秦道家典籍,又叫《道德经》,主要阐述了老子的思想与社会经验等。全书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一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此外,《老子》中包含了大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且能够相互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老子的《道德经》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三)孔子与《论语》

    1.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祖上为宋国贵族,后因避乱迁鲁。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任鲁国的司寇,后因政见不合,55岁时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等国十四年,但其主张不为诸侯所采纳,到处碰壁。68岁时返回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著述。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从事私人讲学的大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创造性地总结前代和当代的文化成果,把它们传授给平民,从此,文化才不被贵族所垄断。他还根据鲁国史料编撰了《春秋》一书,整理过《诗》《书》等儒家经典。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但这种“爱人”是要严格区分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的,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把“仁”用在政治上,就形成了“德政”的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德政”就能受到人民的爱戴。孔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有其进步的一面,也有其保守的一面。孔子主张的“仁”和“德政”,到孟子那里发展成“仁政”思想。孔子维护周代等级制度的思想,到汉代发展成为新的儒学思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为维护汉王朝的大一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于社会人生,孔子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进取的态度。孔子还提倡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提出了许多可贵的为人准则和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值得后世继承和学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2.《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编辑成书的时间约在战国初年。《论语》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典籍,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之名,乃编纂者所定。一般认为,“论”即论次编纂,故称《论语》。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用先秦古文书写,出于孔壁之中,凡二十篇。《齐论语》用今文(即汉隶)书写,为齐国学者所传,凡二十二篇。《鲁论语》也是用今文书写,为鲁国学者所传,凡二十篇。西汉末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为基础,兼采两家之长,重新编定,称《张侯论》,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论语》版本。

    (四)左丘明与《左传》《国语》

    1.左丘明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学家。相传他是鲁国的史官,与孔子时代相同,人品受到孔子的称赞。他根据《春秋》纪年收集各国的史料,撰成了《春秋左氏传》一书,也称《左传》。此书大大丰富了原书的内容,而且史料翔实,艺术性强,成为史学史与文学史上的典范之作。

    2.《左传》

    《左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共35卷,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解释《春秋》,而《左传》则是用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它记叙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4)二百六十多年间周王朝及各诸侯国之间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左传》记事线索分明,叙事有条不紊,详略得当。其中对战争的描写尤为精当,作者将许多重大战役的起因、过程、双方的谋划、战场内外的斗争和战役的结果叙写得异常清楚,笔法多变。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人物的言行及内心活动,往往有比较生动的描述。这些特点对后世的《史记》等书和叙事散文的写作影响深远。

    3.《国语》

    《国语》是先秦时代的古史,属于史书的“杂史”。该书的作者没有确切的记载,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国语》在记述历史的手法上,以时间为横线,以并列的国家为纵线,开创了我国用国别体记述历史的先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采用国别体编写的史书。全书共21卷,分别为:《晋语》9卷、《周语》3卷、《鲁语》2卷、《楚语》2卷、《齐语》1卷、《郑语》1卷、《吴语》1卷和《越语》2卷,共计7万余字,所记历史自周穆王伐西戎开始,直到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结束。书中主要记载了西周末年及春秋时期西周与各国的史实,特别是对春秋时期的各国史实记载比较详细。《国语》一方面记载了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及外交活动;另一方面记载了当时各国贵族的一些言论。

    《国语》对后人研究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有宝贵的价值,因该书可以和《左传》互相参证,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五)屈原与《离骚》

    1.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另一个在楚国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2.《离骚》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现在一般认为是“遭受忧患”。爱国和忠君是《离骚》的主旨。司马迁说:“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贾生列传》)

    《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诗作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对理想之实现的追索。前一部分主要是写实,后一部分大体是虚写。前后两个部分,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痛彻淋漓。后一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章跌宕起伏,艺术境界层进层新,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挥洒。

    (六)孟子与《孟子》

    1.孟子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城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在人性论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人性本善。

    2.《孟子》

    《孟子》一书为孟子晚年与弟子共同撰写而成,主要记载孟子言行,详细记载了孟子与各国诸侯或学者的论辩之辞。全书共分七章:《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万章》《告子》《尽心》《离娄》,计261篇。《孟子》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七)庄子与《庄子》

    1.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也就是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物外的精神自由。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曾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代表作品《庄子》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并称为“老庄”。

    2.《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共33篇。相传其中“内篇”7篇为庄周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为庄子的门人和后学所作。这些文章大都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纵横捭阖,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于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重大的影响。

    (八)《战国策》

    《战国策》一书在汉成帝以前,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长书》诸名,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全书分12国策,共33篇。其中,西周、东周各1篇,秦5篇,齐6篇,楚、赵、魏各4篇,韩、燕各3篇,宋、卫合1篇,中山1篇。作者应为战国晚期的史官和纵横家。现在流传的本子,是西汉文献学者刘向在各国史籍的基础上整理编订而成的,并由刘向定名为《战国策》。书中记事,始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前后共239年,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全书的思想是肯定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追求个人名利的利己主义人生观,以“士”的言论为主要内容。书中通过记载言论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但《战国策》在记事时不注年月,缺少完整的结构,记言记事时也缺乏严谨,有时为了塑造某一人物形象或为加强语言的文采,有言过其实之处,甚至有虚构加工。但《战国策》中记载的很多历史是其他史书没有记载或记载有误的,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战国策》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它记叙生动,推理透辟,写人传神,笔调夸张,善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浓厚的文学趣味,对后世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一)李斯

    李斯(?——前208),秦朝著名政治家,战国时楚国上蔡人。入秦后做吕不韦舍人,因受秦王赢政重视,任为客卿。公元前237年因韩国水工事件,宗室贵族议逐客卿,他上书谏阻,为秦王赏识,不久官升廷尉他提出将六国各个击破的策略,对秦统一六国起了较大作用。秦朝建立后,任丞相,此后反对分封制,主张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和同僚一起将六国文字简化整理,制定小篆标准字体,对文字的统一有一定贡献。秦始皇死后,追随宦官赵高,合谋伪造遗诏,逼太子扶苏自杀,另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曾向秦二世申述独裁专断之术,并劝谏其减免徭役。后为赵高所忌,被诬告谋反,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市,诛夷三族。李斯的代表作是《谏逐客书》,富有文采,气势酣畅,显示了散文辞赋化的倾向,他因而能以单文孤篇享盛名于后世。

    (二)贾谊

    贾谊(前201——前168),西汉政论家、思想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18岁时以文才而闻名,后被河南郡守吴公召置门下。文帝即位之初,听说吴公治政为天下第一,故征为廷尉。吴公推荐贾谊为博士,时年20余岁。每次参议诏令,贾谊对答都得到众人赞同,升为太中大夫。贾谊主张“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遭周勃、灌婴等重臣反对,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人因此称其为贾长沙、贾太傅。他作《鹏鸟赋》,表露内心的怨愤和悲伤。文帝思念贾谊,特地召见他,问鬼神之事,君臣交谈至半夜。贾谊随即被拜为梁怀王的太傅,多次上疏陈治安之道,这些奏疏即后世所称《治安策》。文帝十一年(前169)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悲郁而亡,年仅33岁。

    贾谊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也杂有法家及黄老成分。早年曾为《左传》作过注释,但失传。另外,其对道家思想也有一定研究,青年时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贾谊见诸后世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散文和辞赋非常有名。众所周知的便是政论文《过秦论》,以高度概括的笔墨铺陈史实,并以夸张的手法进行渲染,文章雄辩滔滔,极富气势,具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另外,其政论文《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及辞赋《吊屈原赋》《鹏鸟赋》都非常著名。贾谊的作品被刘向辑为《新书》,又名《贾子》。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好学,20岁以后开始游历各地,观察民情风俗,足迹遍及大江南北。30岁为郎中,常随汉武帝出巡各地。元封三年(前108).继其父司马谈任太中令.得以广洗群书。太初元年(前

    104)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由于为不得已而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被处宫刑。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狱,任中书令。当时的中书令大都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感到这是一种耻辱。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含垢忍辱,发愤著书,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基本写成,不久即去世。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佚,唯《艺文类聚》卷30引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留存。又作《报任安书》,记述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

    2.《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为通史,它不同于以前史书只记载某一时期,如《春秋》《战国策》,而是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纵贯三千多年,包罗万象,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翔实记录了上古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作为纪传体,它又不同于前代史书以年代先后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界限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这在史学体例上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创举。此后,从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最重要的“纪”“传”,都绝无例外地沿袭《史记》体例,成为正统。

    《史记》规模宏大,全书共130篇。按编排顺序,第一为“本纪”12 篇。所谓“本纪”,乃编年记本的意思,是以时间先后为历代帝王作传。在秦朝以前是一代一纪,如《五帝本纪》《夏本纪》等,《秦始皇本纪》也是写秦始皇帝、秦二世及子婴。从汉高祖开始,则一帝一纪。其中有并非为帝王而作本纪的例外情况,如《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第二为“表”10篇。所谓“表”,即谱系,是用表格的方式,将历代帝王、诸侯之间的大事简明扼要地排记下来,使人一目了然,以作为全书叙事的脉络和补充。如《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第三为“书”8篇。所谓“书”,是典籍、文献的意思。分别以专篇,对有史以来的典章制度、音乐文化、天文历法、农田水利、财政经济等发展情况作了系统的记述,如《礼书》《乐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等,与后世各种专业史相近。第四为“世家”30篇。所谓“世家”,即世代相承的意思,主要记载诸侯贵戚及有重大贡献的将相名臣的历史,如《晋世家》《外戚世家》《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绛侯周勃世家》等,只有《孔子世家》与《陈涉世家》是例外。第五为“列传”70篇,其中包括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所谓“列传”,意即序列行状,传写事迹,是各个时代、各个不同类型、不同阶层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这里有贵族公子、官僚大夫、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经学家、策士、隐士、说客、刺客、游侠、医生、巫卜、商贾、俳优、幸臣等。此外还有其他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等。

    (四)班固与《汉书》

    1.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9岁“能属文,诵诗赋”,13岁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后人太学读书。其父班彪续写《史记后传》65篇,未竟而卒,27岁的班固遂在父亲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后有人告发他“私改作国史”,班固因此下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辩,汉明帝看了他的著作后也十分赞赏,并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校典秘书,又诏令其完成《汉书》。此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班固基本完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班固作为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后窦宪获罪,班固因此受牵连下狱,死于狱中。班固死后,《汉书》尚未完成的八表和《天文志》分别由其妹班昭和后学马续奉诏继续完成。书成后即产生巨大影响,所谓“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班固还是汉代著名的赋家,是“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之一,所作《两都赋》规模宏大,名动一时。因而《汉书》的语言风格在厚实简练之间,也时有骈僻俪句,文采斑斓,且开后世骈文先声。有《班兰台集》。

    2.《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制全袭《史记》而略有变更。全书计有12纪,8表,10志,70传,共100篇,记事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包含了西汉 230年间的全部历史,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种体裁,汉书》有纪、表、志、传,改“书”为“志”,没有世家。凡《史记》列人世家的汉代人物,《汉书》均写人“传”。《汉书》这种体裁上的改动是符合历史时势变化的,是合理的。同时,《汉书》的体例较《史记》有了一些创新。在“纪”部分,《汉书》不称“本纪”,而改称为“纪”。在《史记》的基础上,《汉书》增立《惠帝纪》,以补《史记》的缺略;在《武帝纪》之后,又续写了昭、宣、元、成、哀、平6篇帝纪。在“表”的部分,《汉书》立38种表,其中6种王侯表是根据《史记》有关各表制成的,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只有《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是《汉书》新增设的两种表。《古今人表》专议汉代以前的古代人物,表现了班固评论人物的论事标准,暗示出他对汉代人物褒贬的立意,且网罗甚富,亦不无裨益。而《百官公卿表》记述了秦汉官制和西汉将相大臣的升迁罢免死亡,是研究古代官制史、政治制度史的重要资料,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志”部分,《汉书》改《史记》的“书”为“志”,而又予以丰富和发展,形成我国史学上的书志体。由于班固是为颂“汉德”,而且是奉旨写史,所以《汉书》的思想境界不及《史记》,叙事也不如《史记》生动;但《汉书》语言简练整饬,结构严密,因而很受后世学者喜爱。

    (五)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父陶侃的积极进取,又赞赏外祖父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陷入极端贫困的境遇,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但他守节不仕。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相关文章

    热门攻略